我國旅游演藝活動,最早可以上溯到1982年9月陝西省歌舞劇院在西安推出的《仿唐樂舞》,但由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接待來訪的國家元首和政府官員,因此嚴格來說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演藝產品。
將藝術演出與旅游文化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開創了旅游演藝新模式的當屬深圳華僑城集團,即1995年7月由中國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中華百藝盛會”和12月世界之窗推出的“歐洲之夜”。其中“中華百藝盛會”當時參演人員達500人,總投資800多萬元。2004年廣西陽朔推出的大型山水實景表演《印象·劉三姐》,則標志著我國旅游演藝新階段的到來。
短短數年之內,旅游演藝已經發展成為當代中國一道自然—人文新“景觀”,成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助力,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旅游的品質和附加值。浙江杭州《宋城千古情》、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雲南昆明《雲南映象》、陝西西安《長恨歌》等一批優秀的旅游演藝產品品牌劇目,以其清新獨特的藝術魅力,以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態與營銷方式,成為受游客青睞的文化精品,在中國演藝市場的傳統格局中,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呈現出一個南北東西各展風採、民營國有百花齊放,品牌產品聲譽日隆的態勢。
2014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旅游演藝對當前宣傳新疆、去宗教極端化,促進民間文化交流與繁榮,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新疆社會穩定以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都具有積極作用。
新疆旅游演藝產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的“助興型”產品,以“葡萄架下的歌舞”為代表,主要是旅游景區和大型酒店為豐富景區內容或餐飲促銷應運而生的一種助興表演,小而散、自娛自樂。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國內旅游產業及其旅游演藝的不斷升溫,以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宴藝”“二道橋大劇院”“君邦天山大飯店演藝”等先后的呈現,演藝產業發展進入到拼盤型階段,這個時期的新疆旅游演藝主要集中在新疆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烏魯木齊,有專業的主創團隊和固定的經營場所,演出團隊規模較大,但劇目無表現主題、無故事脈絡、內容龐雜。目前,發展到第三階段形式,即“主題型”,以“吐魯番盛典”“印象二道橋”等為代表,相比前兩類產品,這類產品往往創作團隊更專業,有故事脈絡可尋,且完全展現的是新疆本土文化,品質更高。
對於新疆旅游產業的發展來說,旅游演藝產品的開發,可以極大地豐富游客在旅游地的夜生活,延長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時間,從而帶動餐飲住宿、娛樂交通等相關產業﹔直接或間接提供成百上千的就業崗位,包括演藝團體聘用以本土為主的演職人員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從業人員,既能滿足新時期國家關於新疆就業的政策要求,又保持產品的地方特色及品質﹔旅游演藝產品向觀眾全面展示了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服飾和美食,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吸引力,旅游演藝也就成了旅游目的地的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和最直接的宣傳手段。 |